关于我们

中国微生物保藏管理委员会医学真菌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微生物菌(毒)保藏管理中心真菌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微生物菌(毒)保藏管理中心真菌中心原称中国微生物保藏管理委员会医学真菌保藏中心,成立于1977年,由当时的国家科委指定。吴绍熙教授担任第一届中心主任,1998年吴绍熙教授正式退休后由刘维达教授接替担任中心执行主任至今。现有正高职称2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高职称4人,硕士生导师2人,博士5人,硕士2人,共计9人。
        医学真菌保藏中心现有建筑面积约300 M2,按生物安全的相关要求、实验需要及功能分区为:真菌菌种标本接受及初步鉴定实验室;菌种库区实验操作室Ⅰ(Ⅲ、Ⅳ类菌传代及实验研究活动);菌种库区实验操作室Ⅱ(Ⅱ类菌传代及实验研究活动);菌种培养室;保藏库Ⅰ(Ⅲ、Ⅳ类菌);保藏库Ⅱ(Ⅱ类菌);真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真菌免疫及细胞培养室等。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心的硬件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不仅自筹经费新购置了符合菌种保藏要求的冷藏箱、深低温冰箱、生物安全柜、冷冻干燥机、液氮罐等,还购置了用于菌种鉴定、药效评价和感染机制研究的分子生物学、细胞免疫学相关仪器如微生物自动鉴定仪、高级显微镜、多功能酶标仪、核酸快速提取仪、荧光定量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纯水系统、蛋白电泳仪等。可以满足医学真菌菌种保藏、鉴定及科研的基本需求。
        本中心一直承担全国医学真菌菌种的保藏研究和分发工作,早在195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建所初期就有从事医学真菌研究的真菌科,国内著名真菌学家老前辈郭可大教授、曹松年教授和张柏英教授曾是科室的顾问及主任。从1954年开始,由原中央卫生研究院转来一批美国Duke大学Corant教授馈赠的浅部真菌标准株开始从事保藏工作。1956年协和医学院皮肤科与我所合并又转来一批美国的真菌标准株。 1963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现中国CDC)真菌室转来一批与上述相同来源的深部真菌标准菌株,基本上涵盖了当时常见的医学真菌种属。上世纪70年代初,因我所从北京搬迁至江苏泰州,保藏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所保藏的标准菌株几乎被毁弃殆尽。1973年卫生部指示重申由我所继续承担医学真菌保藏、研究和分发工作,科室又重新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美国标准培养物保藏中心(ATCC)、比利时微生物协作保藏中心(BCCM)、日本千叶大学真核生物研究中心(IFM)、日本大阪发酵研究所(IFO)等国际保藏机构引进标准菌株加之国内兄弟单位新发现的菌株进行汇集保藏。1977年在国家科委的领导下,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我单位为下设的医学真菌保藏管理中心,从此一直承担国家的医学真菌菌种保藏工作至今。 
        上世纪末中心先后从ATCC和荷兰CBS引进标准菌株109株,现中心保藏的菌株达103个属,299个种,1482株,14568个备份。中心现拥有美国CLSI体外药敏参考株和质控株,使药物评价平台工作逐步与国际接轨。同时也注意发挥保藏中心的引领作用,广泛向国内不同地区和医院征集临床菌株,先后从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皮肤病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医院等单位征集到临床株近500株,部分菌株已收入国家菌种库,使中心库的蕴藏量达到新水平。依附于中心平台,37年来我们先后发现和鉴定了引起肺部感染的尖端单孢霉、不育大孢子菌、宛氏拟青霉、杜波型荚膜组织胞浆菌等;引起头癣的红色毛癣菌;引起头脓癣的猪小孢子菌;引起着色芽生菌病的疣状瓶霉、棘状外瓶霉、monophora着色霉;引起皮肤感染的中型无绿藻、喀什可乐棒孢、Basitona喙枝孢、球形喙枝孢、北美芽生菌等;引起皮肤肉芽肿的夏胡许赭霉、Ochroconis mirabilis、冻土毛霉黄色变种、葡萄孢维朗那霉、淡紫色拟青霉、伞枝犁头霉、不规则毛霉等以及导致系统感染的马尼菲青霉和颅内感染的穗状离孺孢等。发现了耐灰黄霉素的许兰黄癣菌、紫色毛癣菌、铁锈色小孢子菌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其中夏胡许赭霉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引起人致病;中型无绿藻、喀什可乐棒孢、Basitona喙枝孢、穗状离孺孢、Ochroconis mirabilis、冻土毛霉黄色变种、球形喙枝孢等皆为国内首次报告
        该中心充分发挥保藏菌种种类繁多、蕴藏量大、专业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优势,以菌种保藏中心为从事医学真菌研究的基础平台,2009~2016年先后获得多项基金资助,可支配经费已达2000余万元,成为国家“十一五”、 “十二五”专项基金资助的真菌感染快速分子诊断和抗真菌药物评价技术平台,为国家开发和研制抗真菌新药及诊断试剂盒提供了技术支持。
        依附于这个平台,来我中心学习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技术和基础知识的进修人员遍布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毛里求斯的国际友人,每年举办一期全国性的医学真菌学习班及高级研讨班,学员达数千人;并举办了中美国际医学真菌高级讲习班和承办了中国荷兰CBS首届医学真菌学习班,该科多名技术骨干参与了教学,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医学真菌学的骨干力量和后备人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真菌科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研究所)真菌科创建于1954年5月,建所初期聘请原中央卫生实验研究院医学真菌学家郭可大教授和张柏英教授来所兼任顾问、教授和副教授工作。1958年中国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教研室并入我所后,曹松年教授兼任真菌科主任。1962年真菌科正式隶属于皮肤病研究室,改称为学组,1980年正式独立成为真菌病研究室,1980~1993年由吴绍熙教授任真菌病研究室主任。1993年吴绍熙教授光荣退修后,由刘维达教授主持工作,担任真菌科及真菌病研究室主任至今。吴绍熙教授和刘维达教授均为博士生导师、国内外著名的医学真菌学家和医学真菌教育家。

【医疗】真菌科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走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道路,在医院设立了真菌病专病门诊,开展疑难真菌病的诊治工作。以真菌病的临床为基础,开展菌学、发病机制、治疗学、抗真菌药物评价、流行病学及防治结合措施及方法研究,开发研制了系列预防股癣足癣的日用品等,改良皮肤癣菌培养基和菌落PCR技术快速诊断真菌病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参与制订了国内所有皮肤真菌病的治疗指南,为国家在防治常见和多发真菌病工作中做出了杰出成绩,获得了首届国家科学大会奖和多项省部级院校医疗成果奖。先后发现世界首例引起人感染的夏胡许赭霉,国内首报了中型无绿藻引起皮肤感染、红色毛癣菌引起的人头癣、不育大孢子菌引起的肺部感染、穗状离孺孢引起的颅内感染、喀什可乐棒孢引起的皮肤感染、Basitona喙枝孢及Ochroconis mirabilis引起的皮肤感染等。临床真菌病的诊治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科研教育】近30年来我们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 项,国家青年基金4项,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等省部位级基金13项,并先后承担了八五攻关课题、973计划课题、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和新药创制专项课题各2项和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SCI文章近50余篇,中文学术论文50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6部,参编40余部。科室还是首个医学真菌学方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迄今已培养博士生40余人,硕士生30余人,进站博士后3人,已出站1人,为国内最多。

历年来,来真菌科进修学习医学真菌学的学员遍布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毛里求斯的国际友人。每年科室均举办一期全国性的医学真菌学习班及高级研讨班,连续举办30年,学员达数千人;并成功举办了中美国际医学真菌高级讲习班和承办了首届中国荷兰CBS医学真菌学习班,该科多名技术骨干参与了教学,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医学真菌的骨干力量和后备人才。

真菌科自成立以来,注重医疗、教学、科研、防治、保藏、交流的全面发展,提出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科研结合临床、用创新引领学科发展的研究型科室。该科除承担一些国家和省部重要基金课题外,还承担着国家医学真菌菌种保藏中心的重任,保藏菌株数量、保藏空间和设施、保藏和鉴定水平均为国内领先。除了拥有符合国家保藏机构生物安全要求和病原微生物二级实验室标准的菌种库外,科室还设有临检室、分子生物学室、免疫细胞室、药效评价室、感染动物室、菌种鉴定室、准备处理室、细菌室等,拥有一批贵重仪器设备。

真菌科专家介绍


1.刘维达:男,1957年生于上海。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真菌科主任,兼国家医学真菌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主任。1985以来一直从事医学真菌学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病机制、真菌病分子诊断与基因分型、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重要病原真菌基因组学等。临床工作以诊治疑难真菌病为专长,广受好评。现任亚太医学真菌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兼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真菌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真菌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真菌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真菌学杂志》和《实用皮肤病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华临床感染病学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等10本国内核心期刊的编委。09年以来先后承担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973计划课题,1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项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等。以通讯作者发表真菌病临床和应用基础方面的SCI文章30余篇。已培养毕业博士生26人,硕士生7人,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生6人,在站博士后2人。

2. 李筱芳: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真菌学组委员兼秘书。2003年8月~2006年6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2006年7月至今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真菌科工作,对常见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真菌感染性疾病(如各种疑难“癣病”)有深入研究。期间于2007年8月~2008年7月在美国华盛顿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相关论文参加美国微生物学会第108届年度大会及第9届念珠菌和念珠菌病会议的交流。曾参与过多项省、部及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主持并已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